—新聞資訊 —
文章來源: 時間:2019-04-15
在這個喧囂的時代,越來越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,教育要回到原點,遵循常識。
所謂常識,簡單地說,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。我這里說的“常識”,是指相對正確而且得到公認的真理性教育命題。那么,教育有哪些常識呢?
沒有愛,就沒有教育
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識了,但往往被人遺忘。
教育是師生雙方心靈交融的過程,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。但現在許多人越來越把教育僅僅當做“技巧”的操作或“藝術”的施展。
我們不是否認智慧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性,但是,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,沒有了愛,水平再高,沒用。
只有愛,也沒有教育
缺乏愛的教育是偽教育,但用愛取代一切,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。
教師還要有職業精神,要有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,要有淵博的學科素養和厚重的文化底蘊——一句話,要有不可替代的專業能力。
雖然對學生的愛能夠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,但愛本身不是專業水平。對孩子的愛,教師超不過家長,但家長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
這話的意思就是做什么都得付出艱辛勞動,只有勤奮,才有成功。但我們現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歡發明捷徑。
一些校長或專家時不時會宣稱自己創立了什么“模式”或什么什么“幾步法”之類的“科研成果”,從而“迅速提升了教學質量”,育的奇跡”云云。
對此我嗤之以鼻。方法無論多么科學,都需要刻苦精神?!懊坊ㄏ阕钥嗪畞怼庇肋h都不會過時。
讓學生學會學
最好的教,就是讓學生學會學;最好的學,就是讓學生給別人講。
現在各種名目的自主學習課堂,被冠以這樣名稱那樣名稱,并都以改革創新的面目出現在媒體。但在我看來,其實這些都是常識的勝利。
從孔子與弟子的對話,到陶行知的“教學做合一”“小先生制”,再到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學段力佩校長的“茶館式教學”,一直到今天山東杜郎口中學的“小組合作”……
貫穿其中的都是對學生的尊重,只要學生動起來了,教學自然高效。否則無論表面上多么熱鬧,都是“搞笑”。
一把鑰匙開一把鎖
這話的意思就是教育沒有“萬能鑰匙”。
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,任何班級都是一個與眾不同充滿個性的集體,任何學校也都有屬于自己的地域文化、社區環境、辦學傳統、生源特點,因而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獨特性的“精神共同體”。
所以,無論一個人,還是一個班,或是一個學校,都不可能用什么“放之四海而皆準”的技巧、方法、模式去搞定。
教育當然有著普遍的原則,但所有的“絕招”都具有“針對性”、“現場性”、“臨時性”甚至“一次性”。
任何一個孩子首先是其家庭的產物
我們常常不切實際地夸大學校教育的作用,夸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。
其實,一個孩子能否成才,和其父母有直接的關聯。最起碼孩子的智力就取決于其父母的遺傳基因,這點我們始終不愿意公開承認。我們不要總是認為“優生”都是教師教育出來的。
以品行而言,孩子做人的高下,最重要的依然是取決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。一個孩子舉止粗俗,言行不一,滿口臟話,不講衛生,懈怠懶惰……不能說和學校一點關系都沒有,但關系實在不太大,而和他家庭教養太糟糕有關。
對這樣的孩子,做教師的只能出于職業良知而盡量引導和教育。希望把所有的責任都擔在肩上,企圖單憑學校力量而徹底改變一個孩子,這就違背了常識。
班級的魅力就是班主任的魅力
就課堂教學而言,一堂課的所有吸引力都源于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,許多孩子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上了相應的學科,所謂“親其師信其道”。
同樣的道理,一個孩子是否喜歡他的班級,主要還是取決于他是否喜歡班主任老師。
因此,班主任要明白,讓自己的班級充滿魅力的主要途徑,就是讓自己富有魅力。有愛,平易,博學,多才,幽默,敏銳,點子多,有感染力,會講故事,善于走進孩子的心……這些都是班主任讓孩子佩服的魅力所在,也是班級的魅力所在。
學生的成長不能僅僅分數,
少年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
我想沒有誰會反對這個常識。但現實情況是,不少學校的校園生活只剩下考試和分數。
什么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”,什么“以人為本”,什么“為了學生的一切”,什么“為了學生的未來”云云,大多是寫在墻上的標語,實際上,音體美課被擠壓,課外活動被取消,春游秋游更是以“安全”的名義禁止。
教育所應有的浪漫、情趣、感動、開心統統讓位于考試,因為“分數才是硬道理”。如此畸形的教育,只能造就孩子畸形的人生。
到了高三,他自然而然地便接受了“只要學不死,就往死里學”“提高一分,干掉千人”等雷人的勵志口號。這樣的教育多可怕!
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,
而不是寫出來的
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,可現在不得不作為常識來強調。因為在現在一些的校長和老師眼中,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寫論文,所以誰寫得多誰的教研科研就搞得好。
一些學校搞教研科研實際上是這樣的操作的——
先找一個比較時尚的“課題”(比如最近就可以選“關于中國夢教育與學科教學互相滲透的實踐研究”),然后寫開題報告,再請教育專家來進行課題論證,一旦通過,便束之高閣,平時無人問津,也不會有人真搞研究的;
兩年或三年之后,待結題時間快到的時候,趕緊集中精力寫結題報告,參研人員也抓時間時間寫課題論文;
最后再請來專家進行課題驗收,一旦驗收合格,萬事大吉,把課題證書陳列于校史館,將有關論文匯集成煌煌大作屹立于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……
這樣的“科研”和學校發展一點關系都沒有,因為真正有效的科研必須是源于本校實際的“做”。這是常識。沒有做只有寫的科研,是不折不扣的假科研。
名師名校無法速成
不知從什么時候起,我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說法:“三年打造名校!”“五年培養名師!”……
我不知道這“三年”“五年”的期限有什么科學依據,我知道名師名校無法速成,這是常識。
很簡單,名校也好名師也好,都是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果,揠苗助長就違背了規律,而違背規律卻偏要去做,而且還做得聲勢浩大,這就成了笑話。和這個笑話相關的還有一個笑話,就是名校和名師都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門來任命!
其實,名校名師之“名”就是“影響”,而“影響”或大或小都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,而不應該由教育局教育廳來“認定”。
所以我一直認為,所謂評選“名?!薄懊麕煛笔呛芸尚Φ?,因為這樣做違背了常識。真正的名校名師都是有口皆碑的結果,請問當年的曉莊師范是否被授予過“名?!钡臉s譽稱號?錢夢龍是否又當選過“國家級名師”?
教育常識還有很多,當然不止上面隨便例舉的這些。其實,常識就存在我們的日常教育生活中,存在于我們的課堂上和我們的班級里。
但是,越顯而易見的道理,卻越容易視而不見;或者即使見了也覺得“過時”“老一套”而拋在一邊。于是,在我們追逐“新理念”“新模式”的時候,教育卻失落了。
這篇文章了無新意,因為常識本身就沒有“新意”,相反它往往樸素得讓你看過就忘。但如果我們緊緊抓住這些樸素的常識,并在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體現出這些常識,那么真正的教育便回到我們的身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