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新聞資訊 —
文章來源: 時間:2019-03-06
備受關注的職業教育、中小學教師待遇、學前教育、高校雙一流建設,都需要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支持,3.6萬億的教育經費夠用嗎?
2019年3月5日《政府工作報告》(征求意見稿)中明確表示,“今年財力雖然很緊張,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保持在4%以上,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安排超過1萬億元?!?
4%是什么概念?按2018年中國GDP(90萬億人民幣,約12.86萬億美元)計算,全國教育經費撥款將達到3.6萬億人民幣,其中,中央財政支出1萬億元。
這些款項的流向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。
職業教育被提到了優先發展的位置上。
在中國城市化飛速發展的同時,勞動力的“多”與“少”的矛盾日益突出。
一方面,由高中畢業生、退役軍人、下崗職工、農民工組成的勞動力大軍,在爭奪產業低端崗位,供過于求;另一方面,這部分人群中的高技能人才短缺,匹配高薪藍領崗位的嚴重不足。
為此,高職、中職院校將成為國家財政的投入重點。
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被兩次提及,而且被提到了“改善民生”的高度。
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工資條上的“4位數”,還不到新稅制的起征點,低薪所造成的教師流失現象嚴重。
與此同時,在政策實施層面,中小學教師工資是“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待遇”,還是與公務員“同步調整”,仍存在模糊地帶。
學前教育的政府投入也成為焦點問題。
“多渠道擴大學前教育供給,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幼兒園,只要符合安全標準、收費合理、家長放心,政府都要支持?!?
前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“民辦普惠園”問題,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得到了相對軟化的回應。
在公立幼兒園資源短缺的情況下,僅僅依靠政府投入增加普惠園的可能性不大。民營資本進入幼教市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,否則無法完成教育部制定的學前教育的目標,更無法滿足市場的剛性需求。
民辦普惠園只能通過循序漸進的政策引導才能實現,否則民營資本很可能大量退出,造成幼兒園的進一步短缺。
重點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也需要繼續投入。不過,相信教育地產將不再是投入重點。
在動輒幾千畝的超大校區里,總覺得空蕩蕩的,不完全是空間感受,教育的內容也有些填不滿似的。
“雙一流建設”在內容建設上的示范效應需要繼續發酵,投資方向應該從教育地產轉移到師資、教法、科研學術項目、專家團隊等“軟件”上來。
作者簡介:趙剛(Andrew)
國際教育知名專家,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,著有《留學的邏輯》《到英國去》《歐洲情調之旅》。資深自媒體人,獲評網易號“2018態度風云榜年度耕耘作者”、騰訊教育“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”、一點號“2017年度耕耘獎”、搜狐“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