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新聞資訊 —
文章來源:搜狐網絡 時間:2019-01-23
今天女兒學校發期末考試卷。一些心急的父母,當場就指責自己的孩子:”你怎么這么粗心,這么簡單的題也不會?!耙灿袥]帶孩子來的家長,一臉凝重,上前攀談,果然大嘆:”我仔這次考得好差,不知道怎么在學?!?
我想到有個叫張五常的教授,研究經濟學的,出了一本書叫《吾意獨憐才》,上面介紹了他對于教育的看法,尤其他對兩個孩子的教育,可以在這個時候,拿出來講一講。
張五常先生教育方法比較特別。
在兩個孩子上中小學的時候,張五常先生一直對他們的功課不聞不問。
但也有例外。
兒子上小學時,成績很好,張五常就慌了,他對兒子說:”讀書是長途賽跑,那么早就領先,會后勁不繼,暫時倒不如成績差一點?!?
結果兒子聽了老子的話,在中學的某一年,放學后天天在家里跟電腦下國際象棋,成績大大下降。
張五常先生看了也慌:”我說你不要領先,可也沒有叫你考得近乎‘包尾’??!”兒子遂放棄國際象棋。
后來兒子上了大學,問他爸爸:“這下我可以發勁了吧?”
這個爸爸說:“可以發一點,但真正的沖刺,應該是從寫博士論文那時開始的?!?
就這樣,張五常先生一再勸兒子,真正的發勁,還不是時候。
但是兒子在大一就狂發勁,張五常先生用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住。
為此,他和兒子訂了一個協議:考試的前一晚不準讀書。
“用腦是運動,跟其他運動一樣,比賽前要休息?!?
經過張五常先生反復勸導,兒子在中小學考試但求及格,懂得成就不是以分數而是以研究的貢獻度衡量。
對于從小就完美主義的女兒,張五常則要求她不準取得一百分,“以考試得狀元,筋疲力盡,到了要爭取學問之際,變作一個傻狀元!”
張五常先生抱此方法,與其自身求學經歷,不無關系。
在《吾意獨憐才》中,張五常先生自述,從小他的成績不是一般的不成,而是很不成。
兩次被逐出校門,小學、中學都沒有畢業,近二十四歲才在美國進入大學本科一年級,外籍學生英文試千多個考生,成績屬于倒數墊底。
但現在呢,張五常先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經濟學家,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,畢業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分校經濟學系。
張五常先生還舉了許多例子。
眾所周知的方仲永小時候頗有文氣,沒有讀書卻成出口成詩,其父大為贊異,帶著兒子四處走穴,結果方仲永長大后,與普通人無異。
還有一個孩子,年僅十一歲就考入洛杉磯加州大學。雖然眾所矚目,但心理負擔極大。常有同學向其挑戰,還奚落他。后來這個孩子越讀越差,最后不知所終。
另一個天才是經濟學家密爾。這是人類歷史上記錄最高的天才,智商高達二百分,二百分是滿分。
密爾的天才在于,三歲能讀工《羅馬帝國史》,七歲寫了一本歷史書,十一歲精讀當時所有數學??上?,所有這些成績,都是在小密爾失去童年的代價下獲得。
他沒有朋友,也不會玩,到二十歲左右,密爾幾乎患上了精神分裂癥。
好在密爾及時調整,中年時寫下《自由論》、《政治經濟學原理》,也算是終有所成。
從這些個例子,我們知道,養育孩子不能作拔苗助長的事情。
兒童有其身心發展規律,也有智力程度差異,一味讓孩子爭先搶先,以分數為論,成績如果領先,多半是犧牲孩子玩的時間促成。若是成績落后,則辱罵、批評都倒給孩子,對孩子未來學習并無好處。
不僅是張五常先生,還有寫過《見識》《浪潮之巔》、《文明之路》等暢銷書的吳軍博士,都認為兒童要多些游玩,多交些小朋友,過一段輕松愉快的日子。
張五常先生說:“這樣的日子在童年時不珍惜,長大后就機會難再。我們為了他們童年的快樂,即使荒廢孩子們學業的某些方面,也是值得的?!?
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突出,于是強迫孩子日繼夜讀,孩子考試分數好,就奔相走告。這樣的教育,能有大成的極少。
這次語文考試,女兒的分數也不咋樣,但我及時調整心態,想想小學重要的不是成績,不是分數,是學習態度,而女兒學習態度一向尚可,我沒有去責備女兒,反倒和她說這次作文寫得不錯,只得九分判低了。
如果要學習先后與后發之間選擇,我肯定毫不猶豫選學習成績后發。